2018年在蘇州雲門舞集教室 , 這是我們與林懷民老師第一次相遇 , 以中央山脈為背景 , 以金黃稻穗為舞台 , 這是我們第一次與雲門舞集40週年舞作《稻禾》的相遇。
其實《稻禾》舞作的所有創作靈感都源自於稻米之鄉 , 也就是東台灣的池上。
其實《稻禾》舞作的配樂有三分之二是客家山歌 , 選擇客家山歌 , 第一是因為池上有著許多客家人 , 第二是老師自己喜歡客家山歌的淒美。
其實《稻禾》舞作的舞台背景 , 是攝影家張皓然花費兩年時間 , 用影像紀錄稻田灌水丶初秧丶稻浪丶結穗丶收割與焚田等的四季變化。
最後老師將世界首演獻給池上 , 舞者在一望無際的稻浪中起舞 , 這畫面讓人感動許久。
跟著《稻禾》舞作我們來到了「池上(Chishang)」 , 享受著三天二夜的慢旅行 , 還有來到「池上(Chishang)」必做的兩件事 , 當然就是吃池上飯包 , 還有騎單車。
關於台東池上鄉
「池上鄉(Chishang)」鄉名取自聚落於大坡池上方 , 故稱此地為「池上(Chishang)」, 位於台東縣花東縱谷北段 , 東鄰東河鄉 , 南接關山鎮 , 西為海端鄉 , 北為花蓮縣富里鄉 , 是由新武呂溪所沖積而成的肥沃平原 , 西有中央山脈 , 東有海岸山脈 , 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 , 雨量充沛 , 造就了聞名全國的優質池上米 , 池上米粒飽滿香滿好吃 , 在過去也是用於進貢日本天皇的「貢米」。
「池上鄉(Chishang)」主要景點如下:
✔️ 池上車站 : 知名池上便當源於此站 , 2016年舊站原址改建完成的池上車站 , 華麗轉身 , 全新設計的車站 , 以日式米倉造型為主體 , 帶領你穿越時光隧道。
✔️ 池上穀倉藝術館 : 這是一棟由六十年老穀倉華麗轉身而成的藝術館 , 2015年台灣好基金會在此成立「池上藝術村」從認養老房子開始 , 邀請藝術家駐村 , 讓池上從米之鄉轉變為文化之鄉。(官網→ 池上穀倉藝術館)
✔️ 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 飯包博物館內區分為「歷史文化區」丶「農田農具區」丶「稻米文化區」丶「池上飯包區」與「古日飯包區」等多個展示區 , 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 , 坐在門前台鐵退役的火車車廂內用餐 , 感受火車上的懷舊,絕對是不能錯過的體驗。(官網→ 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 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奉茶樹) : 全長約2.2公里的錦新三路道路 , 因為拍攝伯朗咖啡廣告 , 之後金城武代言的長榮航空亦來此取景 , 自此聲名大噪 , 將這條道路暱稱為「伯朗大道」,「伯朗大道」上的一棟茄苳樹 , 也因金城武在此樹取景而暴紅 , 被命名為金城武樹 , 從此此樹便成為伯朗大道的著名地標。
✔️ 天堂之路 : 位在伯朗大道中間 , 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 , 是金城武曾來這兒騎單車拍攝廣告的地方。
✔️ 大坡池 : 大坡池原名「大陂」, 是內陸淡水草澤地 , 每逢夏季時可以觀賞到滿地粉嫩的荷花 , 每年七至八月在此會舉辦大型的「竹筏季」活動 , 遊客乘著竹筏在湖上悠然自得的欣賞池上風光 , 穿梭在一片片荷葉中 , 周邊更有環湖步道與自行車道 , 也是騎單車的好地方。
台東丰宿民宿
跟著《稻禾》舞作我們來到了「池上(Chishang)」 , 跟著蔣勳老師 , 我們來到了「池上(Chishang)」。
開始我們三天二夜的偽「池上(Chishang)」居民體驗。
✔️ 打卡「丰宿民宿(大埔村7鄰大埔75號)」。
眼前這棟純白色建築 , 就是我們在「池上(Chishang)」的家。
帶著8歲半小童 , 一 切都以方便為優先考量 , 這家在Booking.Com評價高達9.2分的「丰宿民宿」, 可以打敗其他民宿的完勝關鍵 , 絕對是位在小閣樓上 , 那片可以眺望稻浪美景的小窗 , 還有實際到訪後 , 在民宿後院抬頭就能收穫東台灣滿天星斗的驚喜 , 最幸福的事 , 莫過於每天喝著老闆親手特調的免費暢飲咖啡 , 咖啡控表示非常滿意 , 真的是一家找不到缺點的友善親子民宿 , 如果硬要挑毛病的話 , 我只能說住宿價格真的稍微貴了一點 , 一晚五千元的消費 , 默默超過原本設定預算。
除了以上的優勢之外 , 最最最重要的是民宿提供的是電動腳踏車 , 而且每位房客都有自己專屬車輛 , 讓人覺得好貼心 , 老闆說在「池上(Chishang)」開車不好停車 , 也極不方便 , 建議我們出行都以電動腳踏車代步 , 就這樣我人生的第一次電動腳踏車騎行 , 就獻給我最愛的「池上(Chishang)」, 騎著它來到金城武樹 , 騎著它來到伯朗大道 , 騎著它逛遍「池上(Chishang)」大街小巷 , 騎著它前往池上週六限定版的夜市 , 感謝這輛車陪我們慢遊「池上(Chishang)」的每個角落。
感謝民宿老闆與老闆娘最..最..熱心親切的對待 , 這棟池上白色小屋裡 , 滿載著我們的「池上(Chishang)」回憶。
除了老闆親手特調的免費暢飲咖啡 , 冰箱內的所有飲品也是全部免費喝。
長達16天15夜的花東旅遊 , 洗衣服也是必須克服的苦力活 , 8歲半小童第一次的洗衣訓練 , 就從比較容易上手的襪子開始。
小童邊洗邊喊好好玩 , 當媽的我只想翻白眼 , 快點洗~快點洗~。
民宿提供的是電動腳踏車。
美麗老闆娘親手製作的美味早餐 , 瘦不拉嘰的小童 , 在後山阿姨們輪流餵食後 , 順利增肥成功 , 媽媽我真是太感動了。
後山的早餐到底有多精采 ,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沒想到台灣的早餐高手 , 都藏在後山。
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 打卡「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忠孝路259號)」,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星期日 , 早上八點至晚上八點。
來到「池上(Chishang)」必做的兩件事 , 當然就是吃池上飯包 , 還有騎單車 , 所以抵達「池上(Chishang)」第一站 , 直奔可以坐在門前台鐵退役火車車廂內用餐的「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絡繹不絕的遊客真的是嚇到我們了 , 當天寛敞的室內用餐區 , 還有沒有冷氣的室外用餐區 , 都是一位難求 , 所以我立刻教導小童 , 尋找座位的秘訣必須要快狠準 , 厲害的小童果然找到位置 , 而且還是老母親指定要體驗的門前那輛退役火車車廂 , 兒子你真的太強了。
其實池上飯包已經擁有七十多年歷史了 , 創始人是李家阿嬤陳雲女士 , 飯包的創始是花東鐵路由花蓮到台東的火車需要8小時 , 到站旅客都饑腸轆轆 , 卻沒有東西吃 , 當時的創始人原本在車站前販賣蕃薯餅 , 後來為了體恤出外人的辛苦 , 開始製作飯包在月台叫賣。剛開始的飯包是竹葉包裝 , 裡面是四個包著肉乾與酸梅的三角飯糰 , 後來逐漸演變成現今的木盒包裝。
飯包博物館目前內區分為「歷史文化區」丶「農田農具區」丶「稻米文化區」丶「池上飯包區」與「古早飯包區」等多個展示區 , 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官網→ 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台東池上車站
✔️ 打卡「池上車站(福文村鐵花路30號)」。
每年暑假台灣東部的盛事絕對就是鹿野的「台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Taiwan International Balloon Festival)」, 還有火車迷必追的蒸汽火車「仲夏寶島號」, 沒想到2020仲夏 , 我們默默完成這兩樣盛事 , 完全就是誤打誤撞傻人有傻福的概念。
2020年由有貴婦人之稱的CT273蒸汽機車頭 , 聯掛6節莒光號冷氣車廂 , 行駛玉里開往台東 , 共開行3趟次 , 分別是7/18丶7/25與8/1(均為週六) , 沿途停靠玉里丶富里丶池上丶關山丶山里丶台東等站。時間來到2020的7月25日中午 , 我們真的極為幸運 , 就在池上穀倉藝術館前 , 我們與「仲夏寶島號」相遇了 , 來到花東竟然莫名的當起了「偽火車迷」。
視角回到在2016年由舊站原址改建完成的「池上車站(Chishang Station)」, 華麗轉身 , 全新設計的車站 , 以日式米倉造型為主體的穀倉車站 , 巧合的是造訪當天 , 車站大廳內正在上演一場「台鐵復駛的蒸汽機車」的介紹課程。其實「池上車站(Chishang Station)」原先因為機房位置不可挪移 , 造成腹地過小 , 讓台鐵規劃把站體往北遷 , 但是建築師甘銘源深知小鎮生活軸線不可輕舉妄動 , 否則大傷元氣 , 最後與台鐵丶地方居民溝通後 , 最終堅持讓車站維持原址。
在寫這篇遊記時 , 突然發現經歷多年前的「花東新車站運動」, 花東車站不一樣了 , 北從新城 , 南至台東共27座車站 , 一改過去呆板老舊樣貌 , 車站建築把花東縱谷的陽光丶空氣丶植物與水帶進車站 , 強調親切的服務性 , 並將地方特色融入車站建築語彙中 , 並運用節能減碳等綠建築手法 , 將在地的文化內涵 , 反映到車站的實體設計上。
看來2021年的台灣鐵道之旅 , 可以開始著手進行了。
✔️ 打卡「春一枝冰棒(池上車站內)」。
這趟旅行默默圈粉 , 這枝「春一枝」冰棒。
台北出生的春一枝創辦人 , 造訪台東時 , 深受鹿野高台山明水秀與純樸吸引 , 而決定落腳常住 , 為了解決台東鹿野農民經濟丶就業與水果生產問題 , 堅持使用百分之日台灣新鮮水果 , 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冰棒就此誔生 , 一吃成主顧 , 來到台東旅遊別忘了來品嚐一枝「春一枝」冰棒。
如果時間充裕 , 還可以前往位在鹿野遊客中心附近的「台東鹿野春一枝冰棒/鹿野76誠信商店」, 這是一間沒有店員的誠信商店 , 採開放式的空間 , 請吃冰棒的旅人們 , 請自行投入50元硬幣。(官網→ 春一枝)
台東池上美食
「甘味堂丶大陸婆婆麵食館丶舒食男孩丶阿婆婆米食館丶福原豆腐丶巫露派派丶小安比樂丶45里咖啡…」, 以上這些「池上(Chishang)」美食 , 我們一家都沒有吃到。
「請問還有賣嗎?」應該是我們在「池上(Chishang)」最常詢問的話 , 在台東池上印象深刻的震撼教育 , 絕對是超過晚上八點 , 極難找到餐廳用餐 , 飢腸轆轆的我們 , 原本的口袋美食名單可是一堆 , 沒想到最後一個都沒有吃到 , 甘味堂只差最後五分鐘 , 老闆無情的告知對不起賣完了 , 泣~。好險池上還有週三及週六限定版的夜市 , 至少這兩天可以不用擔心吃的問題 , 想品嚐「池上(Chishang)」美食 , 請記得提早。
池上知名美食 , 都隱藏在「池上車站(Chishang Station)」附近還算方便 , 以下分享我們很隨意的「池上(Chishang)」美食。
✔️ 打卡「田味家(中山路242號)」, 營業時間 : 下午二點至晚上十點 , 週四休息。
為了品嚐「田味家」的牛汶水 , 我們特地驅車15分鐘 , 從關山開車過來「池上(Chishang)」。
使用自家一樓店面販售客家點心與甜品的「田味家」, 店門口並沒有特別顯眼的招牌 , 依照網路上的地址 , 按照導航順利找到位在池上郵局對面的小店舖。
其實店家女主人算是池上較早期返鄉的青年 , 從事過許多不同行業 , 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吃 , 於是接下家裡的瓦斯行後 , 便趁著暑假瓦斯淡季時 , 賣起剉冰與飲品 , 冬天時則是販賣客家點心 , 女主人每天早上親手熬煮的杏仁茶丶淡淡烏梅融合台東特產洛神的酸梅湯 , 還有與母親學習製作的客家牛汶水 , 都是店內的人氣商品。
✔️ 打卡「地雞町(中山路263號)」, 營業時間 : 星期一至星期日 , 午餐中午十一點半至下午二點 , 晚上五點至八點。
這家懷舊小屋 , 是我們抵達池上第一晚的「對不起 , 我們吃不到」的店家之一 , 吃不到的原因 , 不是當天已結束營業 , 而是被包場 , 所以隔天中午 , 我們特地前來光顧。
誤以為它是日本料理店 , 仔細研究菜單才發現 , 這是一家提供美味放山雞料理的餐廳 , 地雞在日文意思其實就是放山雞的意思 , 所以日文好的旅人 , 看店名就清楚明白這家店到底在賣什麼。我們隨意點的地雞薄餅與相撲火鍋 , 都極為美味可口 , 如果吃膩池上飯包 , 可以來這裡品嚐在地的台東放山雞料理。
✔️ 打卡「我家小吃(中山路296號)」, 營業時間 : 中午11點至晚上9點 , 週三休息。
這家我家小吃的旁邊就是「池上(Chishang)」名聞遐爾的「甘味堂牛肉麵」, 也是我們抵達池上第一晚的「對不起 , 我們吃不到」店家之一 , 好可惜就差那五分鐘 , 老闆無情的告知對不起賣完了。
吃不到「甘味堂」, 只好轉頭選擇旁邊仍在營業的「我家小吃」, 感謝老闆延長營業時間 , 收留我們這些不知要吃什麼的觀光客。
✔️ 打卡「池上週三與週六限定版夜市」。
來到「池上(Chishang)」還是可以享受夜生活 , 那就是週三與週六限定版夜市 , 至少這兩天可以不用擔心吃的問題 , 夜市地點就在悟饕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的斜對面。
下一篇 , 我們準備騎著民宿提供的電動腳踏車 , 慢遊「池上(Chishang)」的每個角落。(詳細遊記→【慢旅行。台東池上】媽媽的大自然夏令營。隨意的【池上環圳自行車道】騎行與【大坡池】勇敢挑戰好玩的獨木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