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275公尺 , 台灣公路最高點的「武嶺」, 一直是幼稚媽媽我自己的許願名單 , 從2021年夏天延遲至2022年 , 再次貫徹 , 想做就做不要想太多 , 先衝…就對了的人生哲學 , 首次挑戰的中部橫貫公路 , 其實是在忐忑不安中展開 , 這條公路其實對身為20年開車經驗的老司機來說 , 真的極為挑戰體力 , 其實真的還算刺激 , 其實真的讓我印象深刻 , 就這樣這場13天12夜的旅行 , 又默默變成我們人生的第一次環繞台灣半島。
原本的劇本應該是帶著10歲半小學生 , 來一場深度探訪「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殊不知 , 暑假期間太魯閣周邊住宿 , 動作慢真的就是搶不到 , 尤其是我們極為喜愛的「花蓮太魯閣晶英酒店(Silks Place Taroko)」。所以 , 最後只能退而求其次 , 選擇入住花蓮市區的「回然慢時旅居」, 已經數不清在這條公路上 , 總共馳騁過幾回 , 被逼著變成太魯閣達人的概念。
我 :「你知道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在台灣哪幾個縣市?」
兒子 :「花蓮丶南投和台中。」
我 :「我以為你會回答花蓮。」
兒子 :「今年暑假不是有去過 , 所以我知道啊…。」
果然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 沒事多帶小孩到各地旅行 , 絕對沒有錯。
其實中橫公路 , 全名為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 , 簡稱中橫 , 是台灣第一條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公路系統 , 1960年5月9日通車 , 公路總長達約188公里 , 從台中東勢橫越太魯閣 , 從平地一路爬升至3000公尺高山 , 所經之處多為脆弱地質 , 雄偉大自然背後也隱藏著許多危機 , 2022年因豪雨造成大規模坍方 , 目前仍持續進行邊坡工程 , 建議開車前務必查詢中橫公路即時路況 , 以及交通管制狀況。
實際走過一回 , 誠心建議天侯狀況不佳 , 請盡量不要前往 , 平日車況應該優於假日 , 這一篇 , 就來分享第一次環繞台灣半島的首部曲 , 跟著我們一起挑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一天深度探訪。
關於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一詞原為太魯閣族之自稱「Truku」, 16世紀前後,賽德克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的立霧溪與木瓜溪流域 , 後來稱為「太魯閣族」,「太魯閣」的名稱 , 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德路固語 : Rngayan qmita kana klwaan truku)」成立於1986年 , 是台灣成立的第四座國家公園 , 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 , 公園橫跨花蓮丶台中與南投三個縣市 , 公園以雄偉壯麗斷崖與幾近垂直的大理石峽谷景觀聞名 , 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 , 以及其外圍山區為主 , 全區面積共計92000公頃。
境內地勢高聳 , 大致由中央山脈向東傾斜 , 海拔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的溫帶山地面積佔全境面積78.4% , 海拔三千以上的高山寒帶地區面積佔全境範圍的7.2% , 其中躋身台灣百岳的山峰 , 則是多達27座。(官網→太魯閣國家公園)
我們2022年夏季「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一天的深度探訪行程 , 由花蓮回然慢時旅居出發→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溪畔服務站(安全帽借用處)→洛灣遊憩區與布洛灣吊橋 →燕子口步道→天祥遊憩區→九曲洞步道→流芳橋觀景台 →長春祠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一天深度採訪
跟著我們一起挑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一天深度探訪。
✔️「東西橫貫公路牌樓」。
默默發現探訪「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多次 , 這次總算跟風來個到此一遊照 , 10歲半小學生原本不想拍照 , 在媽媽的逼迫下 , 第一次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照片完美出爐 , 不過要小小抱怨 , 牌樓周邊其實並沒有提供臨停停車場 , 僅能路邊臨停 , 但是路邊都是紅線 , 我們在勿忙拍完照片後 , 還要快速跑回去車內 , 因為警察準備要來開單了。
其實「東西橫貫公路牌樓」, 位在台8線187.5公里處 , 不僅是中部橫貫公路通往太魯閣峽谷必經之處 , 也是世界聞名的大地標 , 這個牌樓其實是當初因紀念東西橫貫公路開通而興建 , 牌樓旁的錦文橋原為吊橋 , 之後隨著蘇花公路拓寛 , 現以改建為混凝土橋樑 , 想與標高60公尺的牌樓 , 必須要快與準 , 因為身後隨時都會有車輛駛來。
除了「東西橫貫公路牌樓」, 台8線一旁的觀景台 , 還貼心的設置這個高達2公尺的大理石紀念碑。
✔️「溪畔服務站(安全帽借用處)」。
「太魯閣國家公園」屬於自然野生地區 , 具有潛在危險 , 中部橫貫公路沿線及兩側步道於豪雨地震後一週內 , 皆為落石危險期 , 應避免進入或多加小心 , 小落石往往是大落石的前兆 , 需提高警覺 , 迅速離開 , 若有落石聲而無法快速離開時 , 應緊靠山壁以雙手抱頭蹲下 , 建議注意天氣預報 , 事先查明路況與步道是否開放。
綜合以上 , 探訪公園前一定要記得借用一頂安全帽 , 保護自身安全。
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共有五處安全帽借用處 , 除了合歡山服務處之外 , 其它都在花蓮境內 , 從入口處開始分別是太魯閣遊客中心(行政中心值班室)丶溪畔服務站丶布洛灣管理站與天祥管理站 , 各站點借用與歸還時間都不同 , 詳記時間與聯絡電話請看下面安全帽借用歸還單照片 , 借用與歸還不限同一處丶一人借用以一頂為限 , 借用時間以1天為限 , 請務必於各服務據點開放時間內歸還 , 若無法在時間內歸還 , 請於傍晚5點至晚上7點 , 前往太魯閣遊客中心(行政中心值班室)歸還 , 歸還時除了安全帽之外 , 並需同時歸還借用單。
「溪畔服務站(安全帽借用處)」。
拿到安全帽後請記得先試戴。
必須隨著安全帽一併歸還的安全帽借用歸還單 , 請務必收好 , 上面還貼心的提供詳細歸還地點丶時間與聯絡電話。
✔️「布洛灣遊憩區與布洛灣吊橋」。
「溪畔服務站(安全帽借用處)」前方可以看到「布洛灣」指標 , 服務站往左轉 , 順著指標往上約2公里 , 就可以抵達「布洛灣遊憩區」。
「布洛灣」分為上丶下兩個臺地 , 高度相差約30公尺 , 太魯閣語的意思是追蹤獵物的地方 , 臺地曾經是太魯閣族人聚居的部落 ,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海拔約370公尺下臺地成立 , 並將管理處規劃成原住民特色的原區。
整個「布洛灣遊憩區」管理站一樓提供遊客解說諮詢服務與遊息訊息 , 放映多媒體節目 , 左側的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 , 則是展示太魯閣族人織布丶藤編技藝的精美作品 , 展示館二樓是販賣部。下臺地可走環流丘步道繞行環流丘公園 , 往東可俯瞰溪畔水壩 , 往西可以遠望布洛灣吊橋。
我們在「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的第一站 , 就是衝著「布洛灣吊橋」來的。
暑假期間探訪「布洛灣吊橋」可是需要事先網路預約 , 才可前往參觀 , 好消息是111年9月1日開始 , 已經取消預約 , 直接現場排隊參觀 , 當天入場參觀人數達吊橋容留上限 , 採現場管制一出一進 , 上午場為早上8點半至11點50分 , 下午場為下午1點至4點半 , 每個月第1週與第3週的週一為設備養護 , 不開放。
「布洛灣吊橋」出入口位在布洛灣伊達斯廳旁邊的步道 , 伊達斯廳前方也是參觀吊橋的集合報到處。
事先在網路預約下午1點半的參觀時間 , 報到時需提供QRCode(111年9月1日開始 , 已經取消預約 , 直接現場排隊參觀)。
「布洛灣吊橋」原名「山月吊橋」, 從布洛灣臺地邊緣跨越立霧溪谷 , 橋長196公尺 , 橋面寛2.5公尺 , 橋面距立霧溪谷約153公尺 , 是太魯閣國家公園跨距最長且距離溪谷落差最大的吊橋 , 往東眺望是溪畔一帶的立霧溪谷 , 往西則是可以欣賞燕子口險峻的峽谷地形。
超乎預期平穩的「布洛灣吊橋」, 在南岸與北岸都設有觀景平台 , 景觀步道則是全線採用無障礙設計 , 讓身障人士丶老年人與嬰幼兒都可以輕鬆且安全的置身吊橋內 , 觀賞壯麗的峽谷景緻。
由於峽谷風勢大 ,「布洛灣吊橋」橋面中央與一旁欄杆皆是採用格柵設計 , 以減少吊橋搖晃 , 並增加隱定性。
沒想到隱定性高不易搖晃的吊橋 , 竟換來10歲半小學生的一句 :「這吊橋不恐怖 , 不好玩」。
✔️「燕子口步道」。
「燕子口」與「九曲洞」步道是花蓮太魯閣峽谷裡 , 最讓人心動的自然奇景 , 也由於步道位於峽谷段 , 山高谷深 , 岩壁徒峻 , 可能會有不可預期的自然落石發生 , 探訪前一定要記得借用一頂安全帽 , 保護自身安全。
另外 , 這兩個步道據點並無設置停車場 , 與可以將車輛停在靳珩公園白線上的「燕子口」相比 , 完全僅能趁著遊客不多的傍晚 , 臨停在紅線上的「九曲洞」, 更是增加遊覽的難度 , 這裡也是號稱最難抵達的公園景點 , 建議盡量選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
擔心靳珩公園路邊停車位 , 一位難求 , 事先將車輛停在布洛灣隧道口 , 步行前往「燕子口步道」。
隧道口提供的太魯閣線路線圖 , 懶得找停車位的旅人 , 可以選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遊覽「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太魯閣線詳細資訊丶公車路線與發車時間)
太魯閣線目前由台鐵花蓮站出發 , 沿線經過七星潭丶太魯閣遊客中心丶砂卡礑丶布洛灣丶燕子口丶九曲洞丶綠水與天祥 , 票價以里程計費 , 單程140元 , 一日券250元(當日可無限上下車) , 二日券400元(連續二日可無限上下車)。
抵達「燕子口步道」前 , 會先遇到步道分級屬於3級 , 且需要事先車請入山入園申請的「錐麓古道」,「錐麓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 , 也是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 , 全長約1.2公里 , 高約600公尺 , 目前僅開放3.1公里 , 即錐麓吊橋到斷崖駐在所(東進東出) , 因安全因素 , 目前有承載量管制 , 平日96人 , 例假日為156人。
特別提醒 ,「錐麓古道」入園時間為早上7點至10點 , 屬於需要收費的步道 , 全票台幣200元 , 半票為100元 , 未滿6歲兒童免費。
「燕子口步道」步道分級屬於最簡單的1級 , 位在海拔274公尺 , 長度1372公尺 , 步行此步道應配戴安全帽 , 目前步道區分為人行與車行 , 因車道狹窄 , 目前車道維持單向通行。
立霧溪強大向下侵蝕力量 , 配合著大理岩岩性強硬 , 不具發達的節理面 , 形成令人嘆為觀止的壯麗偉峽谷 , 沿著中部橫貫公路到達「燕子口」, 因為此處的河流下切作用盛行 , 邊坡的後退作用遲緩 , 造成谷深遠大於谷寛 , 岩壁上可見大理岩的層理構造 , 沿著層理面可見橢圓形的洞穴 , 它們的形狀明顯受到層理方向的控制 , 這些洞穴以往可能是地下水流路的出口 , 也有可能是溶融丶磨蝕等壼穴的發育作用。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至靳珩橋 , 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丶壼穴丶湧泉與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 , 是立霧溪最令嘆為觀止的一段。
「燕子口」對岸山壁上洞穴 , 就是「壼穴」, 也是不能錯過的特色地形景觀。
感謝一直熱心想要幫我們拍合照的路人 , 其實自拍也是我們旅遊的小樂趣之一 , 而我們算是步道裡 , 少數乖乖戴著安全帽的遊客 , 常常尷尬的偷聽到一旁遊客在說 :「為什麼我們沒有安全帽 ? 」 , 看來大家的安全意識還是不夠 , 看來大家的旅遊攻略還有待加強 , 目前「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共有五處安全帽借用處 , 除了合歡山服務處之外 , 其它都在花蓮境內 , 採免費租用 , 請大家多加利用。
太魯閣國家公園天祥遊憩區午餐
✔️「天祥遊憩區」。
途經號稱最難抵達的公園景點「九曲洞步道」, 果然一位難求 , 亳不猶豫 , 直接前往「天祥遊憩區」吃午餐。
「天祥(德路固語 : Tpdu)」, 舊名塔比多 , 為了紀念文天祥而改名為天祥 , 海拔485公尺 , 位在大沙溪與立霧溪的交會點附近 , 太魯閣溪谷景觀也以此為界 , 以東稱為內太魯閣峽 , 也是大眾所知的太魯閣峽谷 , 以西稱為外太魯閣峽 , 內丶外峽的風景大異其趣。
口袋夠深的旅人 , 還可以選擇入住公園內唯一的五星級飯店「花蓮太魯閣晶英酒店(Silks Place Taroko」, 體驗一場悠閒的慢活渡假 , 離飯店開車僅需3分鐘 , 步行約15分鐘的「白楊步道」, 也是時間充裕的旅人 , 不容錯過的步道。
「天祥遊憩區」提供住宿與餐飲 , 公園境內的唯一一家小7也在此處 , 熱炒合菜類餐廳約3家左右 , 外觀與菜單貌似都一模一樣 , 所以隨便找一家乾潔度較佳的就可以了 , 我們此回選擇「明山號餐廳」, 事後查詢Google 評價 , 沒想到僅得到2.5分而已 , 實際享用過餐點 , 我們感覺還不錯 , 2.5分真的是被低估了。
✔️「九曲洞步道」。
「九曲洞步道」步道分級屬於最簡單的1級 , 位在海拔300公尺 , 長度700公尺 , 步道口位於中部橫貫公路173K處 , 步道據點並無設置停車場 , 建議盡量選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 , 或是避開尖峰時段 , 臨停路邊區域。
「九曲洞」步道口就位在九曲洞隧道西端出口處 , 是人車分道的起點 , 立霧溪在此處附近切斷三角錐山向西南延伸的稜線 , 由於彎曲的河道丶峽谷 , 使得公路曲折 , 所以隧道眾多。
步道200公尺處有一段更靠近溪谷的水景步道 , 可以聆聽立霧溪急流震耳的水聲 , 緊接著是被稱為魚躍龍門的溪水沖大理石壁的獨特景觀 , 最後抵達由梁寒操先生所提的九曲蟠龍四個行書大字 , 原路返回 , 感受「九曲洞」如腸之迴 , 如河之曲 , 人定勝天 , 開此其局的獨特景觀。
✔️「流芳橋景觀台」。
「流芳橋景觀台」位在中橫公路176.5K處 , 錐麓斷崖與九曲洞之間 , 立霧溪在此處有一個九十度的大轉彎 , 站在流芳橋西端的觀景台 , 可以欣賞太魯閣峽谷。
短暫包場的景觀台跳躍照 , 我只能說這位10歲半小學生真的很強 , 因為身為一枚老骨頭 , 幼稚媽媽我根本無法在空中停留。
✔️「長春祠步道」。
「長春祠步道」步道分級屬於第2級 , 位在海拔85公尺 , 長度2000公尺 , 步行時間約1至1個半小時 , 此步道應配戴安全帽 , 本區域地層較不穩定 , 易發生落石坍方 , 連日下雨後階梯路面易濕滑 , 請小心慢行。
其實「長春祠」距離太魯閣口約2.3公里處 , 是為紀念闢建中部橫貫公路 , 不幸殉職的226位築路工程人員所興建 , 最早的「長春祠」是民國47年興建 , 期間經歷多次的颱風侵襲與發生大規模坍方 , 現今所見的「長春祠」是在民國78年完工的 , 建築仿古典唐代亭台樓閣式建築 , 並依照附近地勢嵌入山壁之間 , 伴隨著泉水自山壁湧出 , 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 , 形成「長春飛瀑」, 也成為探訪「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重要景點之一。
為什麼「長春祠」如此容易發生坍方呢 ? 主要是因為西側正是厚層大理岩的九曲層與夾雜有其他岩層的長春層交界處 , 正好有一條斷層通過 , 地質結構並不緊密 , 容易被侵蝕 , 且所在位置剛好就是立霧溪曲流外側的攻繫坡 , 因此在溪水不斷侵蝕淘挖波腳下 , 所以就容易發生坍方。
綜合以上 , 帶著10歲半小學生最後我們由紅色舊道長春橋一旁 , 循階而下 , 沿著山壁鑿出的小徑 , 僅挑戰約300公尺 , 路程僅10分鐘輕鬆抵達「長春祠」, 時間充裕且體力較佳的旅人 , 可以繼續拾階而上 , 挑戰可以俯瞰立霧溪流景的鐘樓 , 也是步道的最高點。
停車場旁詳盡的「長春祠步道」介紹。
傍晚的「長春橋」又默默被我們包場 , 小學生跳上癮的概念。
由紅色長春橋一旁 , 循階而下 , 沿著山壁鑿出的小徑 , 僅挑戰約300公尺 , 路程僅10分鐘輕鬆抵達「長春祠」。
呼 ~ 一天深度深訪「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終於記錄完畢 , 隔天 , 我們繼續前往10歲半小學生賴著不走的「砂卡礑步道」戲水。
👉喜歡我的分享請幫忙按讚 , 也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加入按這裡→粉絲專頁)
花蓮旅行相關文章
1.【慢旅行。花蓮壽豐】第一次帶著法鬥妹妹一起跨年 ,【花蓮理想大地渡假飯店】里拉餐廳早晚自助餐 , 寵物專屬寵物樂園島
2.【慢旅行。花蓮壽豐】第一次帶著法鬥妹妹一起跨年 , 就在【花蓮理想大地渡假飯店】寵物房一泊二食專案
3.【慢旅行。花蓮壽豐】第三屆媽媽的大自然夏令營。姐~人生的第一次滑索體驗就在【野猴子探險森林】,【立川漁業休閒農場】鹽烤活力鯛 , 摸蜊仔兼洗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