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步道分為「景觀型丶健行型與登山型」, 7歲半挑戰2.1公里的「白楊步道」, 10歲半挑戰4.1公里的「砂卡礑步道」, 對小學生來說應該還算容易。
仔細研究 , 兩個步道竟然有諸多相似之處 ,「砂卡礑步道」建於日治末期 , 最初是為了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 ,「白楊步道」是73年台電為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 所闢建的施工道路之一 , 基本上這兩條步道最初都是為了維修水壩丶大水管…等而興建的 , 所以都是屬於平坦易行的步道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 , 將這兩條路規劃為景觀型步道 , 步道分級都屬於最簡單的1級。
時間有限無法一天完成兩個步道的旅人 , 我個人推薦兩側動植物與地理景觀較為豐富的「白楊步道」, 如果幸運還可以遇到步道上的常客 , 與台灣彌𤠣來個不期而遇 , 是一條讓人驚嘆且有趣的步道 , 不過強烈建議 , 儘量結伴同行 , 因為一個人走在漆黑的隧道 , 真的…真的…很恐怖。
老實說名聞遐邇的「砂卡礑步道」, 一路上雖然平坦易行 , 但對小學生來說應該算是無聊 , 並沒有帶來太多驚奇 , 面無表情走著 , 完成悠閒輕鬆的1.5公里 , 終於來到可以消暑休憩的「五間屋」, 直到耳邊傳來關鍵字 :「天氣很熱 , 前面大水管附近可以玩水」, 小學生終於露出久違笑容 , 其實他絕對是為了玩水而來。
「砂卡礑步道」可以戲水嗎?
當初因為看到知名部落客介紹此處可以戲水 , 不疑有他 , 就冒然帶著小孩前往戲水 , 其實這是違法的行為。依據「國家公園法」第十三條禁止事項規定 , 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內禁止污染水質或空氣 , 採折花木丶狩獵動物或捕足魚類,禁止游泳丶跳水丶溯溪等水域活動 , 砂卡礑溪嚴禁戲水 , 太管處呼籲遊客遵守這項規定 , 以免觸法及影響自身的安全。
綜合以上 , 大家不要在說可以戲水 , 但是不可以下去游泳 , 或是只是踩水沒有關係 , 其實砂卡礑溪水域變化大 , 潛藏危險 , 歷年來曾發生過不少遊客溺水的不幸意外 , 希望遊客不要冒險下溪戲水。
這一篇,就來分享第一次環繞台灣半島的第二部曲 , 錯誤示範的「砂卡礑步道」戲水 , 這裡不能戲水 , 這裡不能戲水。
關於花蓮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Sgadan)」在太魯閣族語的意思是「臼齒」, 其名稱源自於太魯閣族在這裡建社時曾挖掘出臼齒 ,當地原住民認為是祖宗留下的歷史痕跡 , 舊稱原為「神秘谷」, 2001年開始才將此地改名為「砂卡礑(Sgadan)」。
「砂卡礑步道」入口為砂卡礑溪與立霧溪匯流處 , 步道平坦且少起伏 , 建於日治末期 , 最初是為了開發立霧溪水力發電計劃而開鑿 , 長約4.1公里 , 寛度約1公尺的步道 , 步道倚傍著砂卡礑溪而行 , 溪床上鋪滿大大小小大理石與麻岩 , 由於溪流短 , 水湍急且幾乎不含泥沙 , 再加上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 , 呈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魔幻藍綠色 , 此處也是觀察自然生態相當好的地區 , 自然生態景觀以榕類樹類丶蕨類丶蕁麻科等為主。(官網→太魯闊國家公園)
適合一般大眾的「砂卡礑步道」全長約4.1公里 , 由入口處至三間屋 , 目前依難度區分為前後兩段 , 第一段入口至五間屋適合一般大眾 , 後段的五間屋至三間屋 , 屬於自然原野步道 , 請小心懸崖丶毒蛇與毒蜂 , 此步道需原路折返。
入口處至五間屋 , 約1.5公里 , 步行約25分鐘。
五間屋至三間屋 , 約2.6公里 , 步行約40分鐘。
我們2022年夏季「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一天的深度探訪行程 , 由花蓮回然慢時旅居出發→東西橫貫公路牌樓→溪畔服務站(安全帽借用處)→洛灣遊憩區與布洛灣吊橋 →燕子口步道→天祥遊憩區→九曲洞步道→流芳橋觀景台 →長春祠步道。
第二天預留一天時間 , 準備深度慢遊嚮往以久的「砂卡礑步道」, 時間充裕可以順便挑戰一旁的「小錐麓步道」。
花蓮市區前往砂卡礑步道丶停車資訊
從「回然慢時旅居」步行至「花蓮摩斯漢堡中山店」, 僅距離300公尺 , 步行時間為4分鐘 , 還算輕鬆愉快 , 這裡也是旅店配合的早餐店家 , 特別提醒 , 連續入住「回然慢時旅居」會贈送早餐券 , 不過必須要向官網預訂 , 我們透過Booking.Com預訂 , 僅能等待下次入住才能使用早餐卷。
「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砂卡礑隧道西洞口外 , 不過想要挑戰名聞遐邇的步道 , 首先必須挑戰停車這件事 , 雖然設有專屬停車場 , 但是暑假期間還是擁進大批旅人 , 絕對是一位難求。
抱持等侯一下的悠閒心情 , 沒想到專屬停車場 , 車位週轉率超乎預期的快速 , 未等候超過10分鐘 , 就順利迎來車位 , 特別提醒除了專屬停車場 , 一旁的西拉岸隧道左側車道也可供停車。
「砂卡礑步道」唯一的公廁也在專屬停車場這裡。
健行前先來瞭解一下「砂卡礑步道」介紹 , 時間充裕的旅人 , 還可以順便挑戰一旁的「小錐麓步道」, 這兩條路規劃為景觀型步道 , 步道分級都屬於最簡單的1級。
位在海拔60公尺的「砂卡礑步道」, 雖然平坦易行 , 但是步道長度約4.1公里 , 全程來回至少需耗費一個小時。
小學生挑戰砂卡礑步道
夏季的台灣後山持續飆高溫 , 在大太陽底下實在酷暑難耐 , 只能無奈的啟動室內或戲水行程 , 小學生下半身直接穿著泳褲 , 腳上穿著涼鞋 , 絕對是為了戲水而來。
事實上 , 國家公園裡其實是不可以戲水的 ,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十三條禁止事項規定 , 太魯閣國家公園轄內禁止污染水質或空氣 , 採折花木丶狩獵動物或捕足魚類 , 禁止游泳丶跳水丶溯溪等水域活動 , 砂卡礑溪嚴禁戲水 , 太管處呼籲遊客遵守這項規定 , 以免觸法及影響自身的安全。
幼稚媽媽我此次竟然犯下這種低級錯誤 , 自己拖出去打三十大板。
必須拾級而下才可以抵達「砂卡礑步道」起點 , 出口則是必須拾階而上 , 兩段路應該是該步道最累的兩段路程。
「砂卡礑步道」一直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熱門步道之一 , 不過因多次颱風災損嚴重而封閉部分步道 , 歷經3年災修工程 , 終於在2017年重新開放全線通行。
超乎預期「砂卡礑步道」竟然提供假日免費解說服務 , 時間為早上9點至11點 , 下午2點至4點 , 如遇天候及步道封閉 , 解說會取消。
「砂卡礑步道」指標 , 另一邊則是「小錐麓步道」。
適合一般大眾的「砂卡礑步道」全長約4.1公里 , 入口處至五間屋 , 約1.5公里 , 步行約25分鐘 , 五間屋至三間屋 , 約2.6公里 , 步行約40分鐘。
「砂卡礑步道」入口為砂卡礑溪與立霧溪匯流處 , 建於日治末期 , 最初是為了興建立霧發電廠 , 在溪畔建水壩 , 並開鑿輸水隧道 , 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 , 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 , 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 , 將水輸送至發電廠。
老實說名聞遐邇的「砂卡礑步道」, 一路上雖然平坦易行 , 但對小學生來說應該算是無聊 , 並沒有帶來太多驚奇 , 面無表情走著 , 終於來到可以消暑休憩的「五間屋」。
「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 在太魯閣語意思是大型葉片的樹 , 步道終點「三間屋」曾經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 , 太魯閣族人稱它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
因為以為不能玩水 , 臉一直很臭的小學生 , 直到耳邊傳來關鍵字 :「天氣很熱 , 前面大水管附近可以玩水」,小學生終於露出久違笑容 , 其實他絕對是為了玩水而來。
「五間屋」人手一枝的馬告香腸(台幣50元/枝) , 人手一杯的檸檬愛玉(台幣40元/杯)。
馬告又稱為山胡椒 , 是原住民常用的一種香料 , 搭配肥瘦適中豬肉製作出的馬告香腸 , 沒有想像中胡椒辛辣的味道 , 而是像淡淡的檸檬清香 , 吃起來清爽不膩。
我們此次「砂卡礑步道」僅挑戰到「大水管」, 因為這裡實在太夢幻 , 小學生根本就賴著不想走。
「大水管」是橫跨砂卡礑溪谷的綠色大水管 , 是立霧發電廠引立霧溪水發電的輸水管 , 水管下方的溪床開關 , 形成2至3個大水潭 , 水色呈現出來的顏色 , 竟然是極為夢幻的藍綠色 , 平靜的潭面下 , 除了堆積的卵石之外 , 也常有許多鰕虎平貼在石頭上或是啃食石頭上的青苔 , 也是步道裡最適合觀察水生魚類生態區域。
特別提醒砂卡礑溪水域變化大 , 潛藏危險 , 歷年來曾發生過不少遊客溺水的不幸意外 , 希望遊客不要冒險下溪戲水。
鰕虎絕大多數體型細小 , 一般短於10厘米 , 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動物之一 , 儘管鰕虎本身不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 但它們卻是許多經濟魚類的重要食糧。
鰕虎基本上生存於淺海環境 , 也大量存在於海水和河口棲息地 , 在生物分類上 , 鰕虎是鱸型目鰕虎亞目鰕虎科的兩側洄游型淡水魚 , 牠們必須在溪流與大海間來回 , 才能圓滿成長及繁殖生命的任務。
因為歐亞與菲律賓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 , 加上河川切割岩層而形成的地質結構 , 形成「砂卡礑步道」兩岸山壁呈現皺褶的獨特景觀。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第二天預留一天時間 , 深度慢遊嚮往以久的「砂卡礑步道」, 今天夏天就讓我們任性的好好玩遍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
👉喜歡我的分享請幫忙按讚 , 也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加入按這裡→粉絲專頁)
花蓮旅行相關文章
1.【慢旅行。花蓮壽豐】第一次帶著法鬥妹妹一起跨年 ,【花蓮理想大地渡假飯店】里拉餐廳早晚自助餐 , 寵物專屬寵物樂園島
2.【慢旅行。花蓮壽豐】第一次帶著法鬥妹妹一起跨年 , 就在【花蓮理想大地渡假飯店】寵物房一泊二食專案
3.【慢旅行。花蓮壽豐】第三屆媽媽的大自然夏令營。姐~人生的第一次滑索體驗就在【野猴子探險森林】,【立川漁業休閒農場】鹽烤活力鯛 , 摸蜊仔兼洗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