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動物園官網上的這段話與建議「園區很大 , 一次逛完很辛苦 , 動物很多 , 一次看盡很疲累 , 建議您多來幾趟 , 每次參觀一部份」, 我只能說當父母的都很不簡單 , 每次都是從頭走到尾 , 完全沒有在分次參觀的 , 只因為小孩們個個精力充沛 , 完全是停不下來的節奏。
其實「台北市立動物園(Taipei Zoo)」, 現今已經107歲 , 1914年創立於圓山地區 , 舊稱「圓山動物園」, 1986年因為圓山原址無法擴建 , 搬遷至現今文山區木柵地區 , 也就是現今的「木柵動物園」, 目前園區總面積約為165公頃 , 規劃8個戶外展示區(台灣動物區丶兒童動物區丶熱帶雨林區丶非洲動物區丶沙漠動物區丶澳洲動物園丶溫帶動物區與鳥園)丶6個室內展示館(昆蟲館丶企鵝館丶無尾熊館丶兩棲爬蟲動物館丶新光特展館(大貓熊館)與熱帶雨林室內館(穿山甲館))與2個環境教育教學場所。
細數10歲小學生從出生至現在 , 造訪「木柵動物園」的次數 , 僅止於三次 , 最終的原因當然是媽媽我每次逛完動物園 , 都有腿快斷的錯覺 , 所以聽到「木柵動物園」都直接來個充耳不聞 , 最近因為兔爸爸想觀看可愛的樹獺三兄弟 , 所以動物園…我們又來了。
這一篇 , 就來分享小學生從出生到10歲的動物園參觀紀錄 , 我承認第一次帶著還未滿一歲貝比前往動物園 , 真的是不理智的決定 , 不知道當時在衝動什麼 , 難怪小兔兔少爺的臉真的超級無敵不開心。
台北市立動物園參觀路線規劃
因為園區非常大 , 再加上帶著孩子前後總共前往三次 , 我們對「台北市立動物園(Taipei Zoo)」可以說是瞭若指掌 , 建議依照自己的體力還有時間 , 事先規劃參觀路線 , 動物園官網也有貼心的一天行程與半天行程推薦與建議。(官網→ 木柵動物園)
1.節省體力行程 : 如果園區在入口處有事先發放「大貓熊館」與「熱帶雨林區」的參觀時間票券 , 建議先把這兩個館參觀完畢 , 再搭乘遊園車至最高處的「鳥園車站」, 下車後參觀「兩棲爬蟲動物館」丶「溫帶動物區」與「企鵝館」, 就可以沿著走下來看「大型非洲動物」…等 , 由高處往低處依序步行參觀 , 真的能節省許多體力。
2.耗費體力行程 : 由低處往高處依序步行參觀 , 從入口處的「無尾熊館」, 沿路參觀「大貓熊館」丶「熱帶雨林館」與「非洲動物區」, 最後在參觀位在最高處的「企鵝館」與「兩棲爬蟲動物館」, 因為沿路屬於上坡路段 , 非常耗費體力 , 回程可搭乘遊園車至最高處的「鳥園車站」, 搭乘遊園車下山。
以上兩種行程對精力充沛的小學生完全沒差別 , 任何一種都不會喊累 , 至於身為父母的我們 , 還是建議選擇第一種節省體力行程。
非常大每次走到腿快斷的動物園 , 我們來了…。
動物園的自動售票機 , 直接刷悠遊卡丶一卡通丶愛金卡丶快樂有錢卡直接在入口處扣款 , 可享快速入園。
動物園的門票 , 上圖是2019年11月前往時的紙質門票 , 2021年11月再次前往改成較有質感的票卡。
動物園門票全票台幣60元 , 優待票台幣30元(18歲以下民眾) , 6歲以下免費 , 最後購票時間為下午4點 , 營業時間動物展示 早上9點至下午4點半 , 園區步道與教育中心 早上9點至下午5點 , 園區室內館週一會輪流公休 , 週一前往動物園的旅人 , 請記得前往官網查詢。(官網→ 木柵動物園開放時間與休館時間表)
仔細研究 , 暑假還有貼心的推出只需台幣30元的星光票 , 遊園時間為下午4點至晚上8點。
2019年11月前往時在入口處會拿到「熱帶雨林室內館」與「新光特展館(大熊貓館)」的參觀券 , 旅人可以依照入場時間憑票參觀。
動物園的地圖 , 上圖是2019年11月前往時的地圖樣式 , 下圖為2021年11月再次前往的地圖 , 新的地圖多加了兩個QR Code , 還有將每個區域以不同顏色區分。(官網→ 木柵動物園地圖)
以下為我們的節省體力行程示範。
✔️ 打卡「熱帶雨林館」。
如果園區在入口處有事先發放「大貓熊館」與「熱帶雨林區」的參觀時間票券 , 建議先把這兩個館參觀完畢 , 再搭乘遊園車至最高處的「鳥園車站」,「熱帶雨林館」絕對是我們會第一個迫不及待前往的展館 , 沒辦法這裡實在太吸引人 , 太有趣了 , 沒辦法出國的日子 , 趕快來這裡感受偽出國的氛圍。
其實「熱帶雨林館」是以台灣穿山甲意象為造型 , 所以該館又稱為「穿山甲館」, 這棟仿生建築不僅是動物園界的創舉 , 同時結合生物多樣性與二氧化碳減量設計 , 被列為黃金級綠建築 ,「穿山甲館」樓高約24公尺 , 是以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環境為展示主軸 , 展示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特色與氛圍 , 並藉由高層空間 , 以及融合水域丶樹林丶樹冠層 , 使遊客有如置身熱帶雨中。
其實整個「熱帶雨林區」可是包含6個戶外展示區與1個室內展館 , 參觀完「熱帶雨林館」後 , 別忘了走出戶外尋找其他動物的蹤跡。
首先登場的是「托哥巨嘴鳥(Ramphastos toca)」, 主要分佈在南美洲中部及東部半開放的環境 , 是最大的巨嘴鳥。
旅人們很有默契 , 紛紛抬頭仰望天空 , 其實是為了尋找館內的人氣主角 , 也就是會掛在樹上的「樹獺」。
觀看可愛的「樹獺」也是我們再訪動物園的主因 , 只可惜當天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樹獺」三兄弟 , 僅存的一隻竟然還是一動也不動的在睡大覺 , 老實說有些失望。
其實「樹獺」又稱為「樹懶」, 一路上父子倆一直在爭執這兩個名字的對錯 , 其實答案是都可以 , 其實「樹獺」有二趾樹獺與三趾樹獺兩種 , 目前木柵動物園飼養的是二趾樹獺 , 牠們移動速度非常地慢 , 每分鐘只有4米(0.24km/h)的速度 , 實在是非常有趣 , 值得一提的是館內新出現的棉頭絹𤠣家族 , 實在是迷你可愛。
✔️ 打卡「新光特展館(大貓熊館)」。
「新光特展館(大貓熊館)」目前包括一個戶外展示場與兩個室內展示館。
2019年11月參觀時還幸運的觀賞到在戶外展示場悠閒吃著竹葉的圓仔 , 室內展示館則具有空調設備來調控溫度 , 冬天則採自然通風 , 讓貓熊們住的舒服又開心。
大貓熊家族成員 , 團團圓圓從2008年12月來到台灣 , 13年後現今也是二寶爸媽了, 第一個小孩是2013年出生的圓仔目前8歲 , 2020年出生的圓寶目前1歲多。
看完貓熊緊接著就是前往二樓的「貓熊餐廳」休息與用餐。
其實「木柵動物園」內的餐飲選擇還算多 , 有小7丶麥當勞丶摩斯灘堡丶頂呱呱…等。(官網→ 園區餐飲服務)
「貓熊餐廳」主要提供義大利麵丶披薩與輕食 , 上圖是2019年11月前往時的菜單 , 下圖為2021年11月再次前往的菜單 , 餐點如預期中的屬於普通等級 , 但是可以享受短暫的舒服用餐環境是我最喜歡的 , 這家餐廳也算是動物園內的人氣餐廳 , 建議提前30分鐘預約訂位。
2019年11月前往時的餐點。
2021年11月再次前往的餐點 , 我們唯一還算喜歡的貓熊餐 , 另外兩盤真的超級無敵難吃。
被「樹獺」迷得神魂顛倒的一家三口 , 敗了一隻可愛的「樹獺」回家。
節省體力行程的關鍵 , 一定要搭乘遊園車至最高處的「鳥園車站」, 車資台幣5元/每人 , 6歲以下兒童免費。
輕輕鬆鬆抵達「鳥園車站」 , 下車後依照指標 , 前往參觀「兩棲爬蟲動物館」丶「溫帶動物區」與「企鵝館」。
✔️ 打卡「企鵝館」。
終於抵達小學生引頸期盼的「企鵝館」, 展示的企鵝有兩類 , 分別是國王企鵝與黑腳企鵝 , 初見一動也動的國王企鵝 , 觀賞樂趣減少許多。
我們還是喜歡南台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所飼養的企鵝 , 那裡的企鵝總類可是多達4種 , 企鵝飼育數量達到近百隻。(詳細遊記→【慢旅行。屏東墾丁】您好2021年。一次觀看企鵝、海鸚鵡與海藻森林餵食解說,全都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
溫帶動物區。
沿著走下來看大型非洲動物丶沙漠動物丶澳洲動物…等 , 由高處往低處依序步行參觀 , 真的能節省許多體力。
✔️ 打卡「河馬館」。
繼樹獺後 , 再度把我們迷得神魂顛倒的「河馬區」 , 全新規劃的河馬新家不僅讓遊客可以從不同角度親近河馬 , 近距離觀看河馬悠遊在水中身影 , 也是小學生覺得最有趣的動物觀察。
動物園目前照養的河馬有15隻 , 侏儒河馬有9隻。
河馬展示場特別設計的觀賞池 , 特別設置可以進行水質過濾的大型水池 , 克服過往展示水池每週必須換水二次的龐大工作量 , 以改善河馬照養環境 , 同時又可以節約水資源。河馬展示場同時克服以往只能從高處俯視河馬泡在水中背影的問題 , 特別結合水質管理技術 , 還有調整參觀視角 , 特別設置水面下的玻璃參觀視角 , 讓旅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河馬龐大身軀悠遊在水中的有趣畫面。
原來水面下的河馬竟然是如此的逗趣可愛 , 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盯著河馬 , 身為大人的我也覺得興奮不已。
接近下午4點也來到動物們的用餐時間 , 極為幸運遇到用餐中的長頸鹿。
「木柵動物園」的吃喝玩樂探索指南。
位在「沙漠區」的吉那圈咖啡。
✔️ 打卡「台灣動物區」。
想觀看穿山甲本尊 , 其實並不是在有穿山甲館之稱的「熱帶雨林區」 , 其實是台灣動物區的穿山甲保育區。
其實全世界總共有8種穿山甲 , 目前台灣的穿山甲是中華穿山甲三種亞種之一 , 屬於特有亞種 , 特性是身體呈圓錐狀 , 吻端尖 , 眼小 , 除了吻部丶臉頰丶下顎丶腹部及四肢內側外 , 全身都覆蓋著灰褐色的鱗片。
小爪水獺。
台灣獼𤠣。
✔️ 打卡「無尾熊」。
離開前別忘了觀看一下永遠都在睡覺的無尾熊。
小學生從出生到10歲的動物園參觀紀錄 , 翻出沈封多年的照片 , 終於找到第一次的動物園回憶。